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新闻动态 > 详细信息
组建智慧健康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健康产业基地”落户东湖国家高新区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5-9-29 16:15:33

组建智慧健康产业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邬贺铨在论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时强调:这次革命不是一个纯粹的机械或者单个技术的突破,而是一大批技术与新的信息技术叠加融合带来巨大改变和快速增长。而这一点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前两次不一样的地方。

  智慧健康产业就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多行业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综合性大产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般都有各自侧重的学科和专长,如睡眠血压、无创检测是空军医学工程研究所俞梦孙院士的强项;微型传感器是日本欧姆龙的强项;脉搏波理论与实践、胎心远程监测是北工大生科院强项;物联网技术与行业研究是北邮的强项;心电图仪小型化是华科大的强项。因研究人才、研究经费、管理体制、产学研配套等方面的诸多限制,目前还没有哪一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具备全面、系统的智慧健康产业领军举旗的实力与威望。

  9月23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再次提出“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等八条措施,按照中央最新的文件精神,智慧健康产业研究院的创办应大胆实践体制创新,在光谷产业办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研发与转移为纽带,整合海内外高校、院所资源,将其建成企业化模式运作,集引智、引资、争取政策、为产业基地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研究院应该成为公共人才引进平台。按照东湖高新(600133,股吧)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为深入实施“人才特区”战略,进一步加快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究院要推动海内外、省内外科技人才资源与产业基地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对接,让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企业的产业实力在研究院搭建的平台上充分展示,真正实现产学研的广泛联合与深度融合。

  研究院应该成为公共研发平台。研究院通过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智慧健康产业相关的实际研发力量进行评估,以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以项目研发与转移为纽带,吸引海内外高素质人才,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多种途径,努力实现智慧健康产业的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取得智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话语权。

  研究院应该成为智慧医疗产品研发的公共实验与测试平台。重点围绕智慧健康产业涉及的技术领域,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开放、服务高效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和信息共享系统,为研究院自主研发项目、孵化企业、基地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测试、咨询、培训与权威认证等服务。同时,还应整合武汉地区科研院所、高校、央企和大型企业的可开放仪器设备资源,集社会之力加强产业基地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

  研究院应该成为公共技术转移平台。武汉市科技成果中有90%以上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实际转化率大约不到20%,其中约80%还流向了外地。武汉市技术研发机构只有30%建立在企业,而深圳的这个比例已经达到90%左右。研究院要充分利用自己聚集信息、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基地企业集群的承载优势,组织好技术成果、技术信息、技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在技术转移的供体与受体之间搭建良好高效的沟通平台,使企业用合理成本取得急需的、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和项目。

  研究院应该成为公共孵化平台。 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建立多层次科技孵化载体,提高孵化速度和成功率 。这个平台除了要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常规服务外,还要针对智慧健康产业的特殊需要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医疗检测和治疗器械的临床实验时间长、方案难通过、病患与健康人群对比繁琐、病人不愿配合、医院收入少,有资质的医院大都不愿意作,研究院要针对智慧健康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研究找出解决办法,调动、汇聚各方面资源为基地企业保驾护航,促使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快速健康地成长。

  研究院应该成为公共投资引导平台。从目前新技术接受资金的阶段可分为研发初期的天使投资、获得阶段性成功后的风险投资、规模化应用的产业投资。研究院要稳定天使投资,吸引风险投资,拓展产业投资。研究院还要认真研究对新技术研发、新项目产业化的资助与退出机制,走出一条多赢、健康的发展道路。

  研究院运行模式

  研究院应坚持企业化运营方向。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三番五次地反复强调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市场敏感性、决策高效性、执行快速性、运营经济性。研究院要办成创新体制的探路者,而不能办成墨守成规的科技衙门;研究院要成为动力澎湃的基地引擎,而不能办成四平八稳的学究机构;研究院要成为智慧健康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而绝不能办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研究院应坚持建设开放的平台。每个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各自侧重的学科和专长,智慧健康产业是个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性大产业,研究院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审慎而严谨的筛选人才和项目,把真正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科技人才和研究项目聚合起来,形成健康产业的第一集团。

  研究院应坚持促进产学研融合。产学研合作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研究院将努力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整合服务平台,促进区域与行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推动投融资和产学研合作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长期、紧密、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国际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研究院应坚持公共服务职能。自主研发项目、孵化企业、基地企业都是产业基地的发展主体,研究院应在上述六个平台功能方面切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为产业基地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基地企业的壮大,为智慧健康示范,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研究院近期发展目标

  制定研究领域目标 根据智慧健康产业涉及的主要科研领域,研究院首先应专注于智慧医用传感器、智慧医疗器械、智慧医疗光电子、智慧信息传输、软件支持与云技术五大领域。其中自主研发的重点应放在智慧医用传感器和智慧医疗器械两个领域,研究方向一是将医疗机构使用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操作专业的医疗器械小型化、低价化,使其进入家庭成为“家电化、傻瓜式”产品,方便人们自主、便捷的及时获取健康信息;二是大力研发新型智能医用器械如智能胶囊、智能腕带等智能健康检测产品,减少病患者检查、治疗的痛苦;三是大力开发老年及慢性病智慧医疗器械和康复器械,有效提高他们的生存与生活质量。至于传输与计算两大领域可以与积极性很高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光谷软件园企业为基本对象合作研发,以充分、高效地利用现有社会资源,达到节约资金、节省投入产出时间,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定研究课题目标 根据上述五个领域的科技发展程度,根据充分调研得到的市场需求,根据获得资金的数量,根据人才汇集的状况,根据产业基地企业的创新研发计划,按照远期、中期、近期合理梯次搭配的原则,在每个领域确定若干个课题,整合资源开展攻关。研究院组织的研发创新一定要全程贯彻市场导向原则、病患为本原则、无创(微创)检测治疗原则,将病患、医院、家庭作为一个智慧健康宏观系统,全面协调发展。

  制定吸聚人才目标 智慧健康产业基地和研究院的发展,人才至关重要。研究院在上述五个领域都要有本行业学科带头人,既有创新型领军人才,又要有更大规模的应用型人才群体。武汉是我国排名前三的智力密集区,研究院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人才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向海内外人才全方位开放、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和引进方式,对海外人才要有比现行"3551"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对国内确有价值的人才可以比照"3551"方式给予支持。要通过多种措施保证科技创新人才在这里事业有成、心情舒畅,在智慧健康产业大潮中通过艰苦的付出,实现自身理想与价值。

  制定科技项目转化目标 科技创新的研发项目最终都要走向市场、走向应用,研究院对科研创新项目远期、中期、近期合理梯次搭配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一定时间阶段有足够数量的研发项目脱颖而出,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实现技术转移,从而保证智慧健康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于武汉市目前大约20%的比例,并努力做到稳步提高。

  制定科技项目产业化目标 科技项目的转化只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企业的跨越,从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到实现规模化生产,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市场效益,还有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漫长曲折的市场认可过程。研究院要通过自身对智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对项目投资规模的把握,对项目发展时间和重要节点的把握,通过自己的服务,帮助企业降低风险,缩短时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双丰收,实现企业创新能力和人才成长协调发展。通过切实的研究后,提出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切实可行的科技项目产业化的具体目标,促进智慧健康产业基地的高速、健康、持久发展。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邬贺铨指出:“由于时代原因,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前两次,但这次在我们有基础、有机会的条件下,我们应该迎头赶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在9月18日召开的“新兴国家互联网圆桌会议”上讲: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要加强下一代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合作,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形成信息化发展“后发优势”,更好地造福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广大民众。

  智慧健康将会是智慧浪潮中的耀眼明星,智慧健康产业基地必将吸引和聚拢庞大的产业集群。


智慧健康将造就

  庞大的产业集群

  人类追求健康永不过时,智慧健康的需求将大力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和原有技术的细分与升级,这将造就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目前来看,智慧健康需求将在以下几个行业最先得到响应:

  一是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慧终端爆发式增长。大家熟知的血糖检测因解决了刀片和试纸瓶颈后,迅速成为糖尿病人必备的家用检测仪。技术进步已经促成了心电图仪的微型化和低价化,各种产品将在未来两年内迅速占领家用市场,造福广大心血管病人。据生命科学和实验仪器领域全球最大的生产厂家美国ABI公司2011年的研究报告称,5年后可佩带的小型智能终端设备将超过1亿台,其中80%以上用于健康。

  二是软件业智慧健康市场细分。软件行业是智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所有的智能医用传感器、智能远程终端设备、智能远程健康监测管理平台以及智慧医疗管理系统都需要软件的支持,智慧健康产业的庞大需求,将为软件产业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三是通讯传输网络的智慧健康市场细分。随着智能手持终端、3G / 4G通讯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将以前无法传送的超大流量信息轻松传递给远程终端。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可以享受到智慧医疗个性化、移动化、远程化服务,微型的智能胶囊、智能腕带、智能健康检测产品有了便捷高效的通讯网络支持,将会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各大通讯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已经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智慧医疗运营部门,开展了各种解决方案的造势和试运营工作。

  四是芯片制造业的智慧健康市场细分。芯片是集成电路的载体,进入了“次微米”时代的半导体工业突飞猛进, 以0.13微米芯片为基础的电子产品甚至还没传到消费者手里,最新一代的90纳米技术已经如火如荼了。智慧医疗终端的小型化就是在芯片微型化、高效能支持下实现的。

  五是液晶显示屏的智慧健康市场细分。 液晶显示技术的零辐射、低功耗、轻、薄、短、小等优点,能让使用者享受最佳的视觉环境。智慧检测治疗终端对心电、脉搏、体温、血压、血氧、血糖、血脂、生物电阻抗等多种生理参数的检测都需要液晶显示技术的支持。智慧健康产业的庞大需求,将有力促进液晶显示屏向更小、更薄、更轻的方向快速发展。

  六是视频技术的智慧健康市场细分。一颗小小的智能胶囊从口腔吞服,借助消化系统的自然蠕动,隐藏在胶囊里的微型摄像头可以让病人毫无痛苦地将整个消化系统的全部器官状况提供给医生。仅这一项技术就可以将现在让受检者痛苦不堪的胃镜、肠镜成为文物,而不断创新的视频技术将使远程诊断、远程手术成为常规手段,医疗专家再不用千里迢迢地出诊,坐在家里就可以同时遥控、指挥若干台手术,宝贵的医疗人才资源可以做到效益最大化。

  从“中国光谷”落户武汉的发展经历,我们经过与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部沟通,应该有充分的理由认识到,争取国家发改委将“中国智慧健康产业基地”落户东湖国家高新区,对武汉、对湖北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将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